新年第一天,滨湖区召开“2024太湖湾科创带滨湖创新大会”,会上,江南大学食品中试创新基地、合成生物未来产业联盟、“经济云大脑”等创新平台揭牌,《滨湖产业载体规划成果》《滨湖合成生物产业创新发展规划》等聚焦科创载体、未来产业的重磅文件同步发布,创新平台 未来产业,滨湖正持续将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变量”加速转化为区域发展的“最大增量”。
“滨湖高质量发展的‘底气’源于创新,未来也必须依靠创新,始终把创新作为‘主业中的主业’,时刻保持‘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新鲜嗅觉,奋力让创新成为滨湖高质量发展的最强动能。”滨湖区委书记孙海东表示,滨湖将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全会精神,聚力打造靓丽太湖湾、活力科创带,为“强富美高”新无锡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聚焦新科技,推动“院所经济”持续增长
在滨湖创新大会上揭牌亮相的这批创新平台中,江南大学食品中试创新基地旨在助力食品科创成果加速转化,孵化培育未来食品产业;合成生物未来产业联盟旨在加快推动合成生物产业技术创新转化和产业应用,全力打造合成生物产业集群;知识产权高质量集聚发展示范区将推动高质量服务集聚、高效益贡献产出和高水平服务创新;“经济云大脑”具备“一库同享、一网共治、一体洞察、一键互联”四大核心功能,有助于区域加速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
据介绍,进入“十四五”以来,滨湖各类创新平台、科研机构加速涌现,建成深海载人装备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道路交通管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9个国家级创新平台,累计获得20多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及国家技术发明奖。
刚刚过去的2023年,无锡光子芯片研究院大楼、无锡先进纳米材料产业技术创新中心、清华大学无锡应用技术研究院智能产业创新中心等一批创新平台落地滨湖。创新平台加速落地,创新“裂变效应”持续激发。2023年,滨湖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88%,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达76%,院所经济贡献5.5亿元、增长37%。
2024年,滨湖将聚焦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布局更多“高能级”平台,实现更多原创性、前沿性和颠覆性技术的转化和应用,加快推动“孵化器”全链升级,让“实验室”快速配对“大市场”,打造更多百亿级的科创高地,推动“院所经济”持续增长。
发展新产业,催生高质量发展新增长点
今天的项目,明天的产业。在升级产业形态上,滨湖将加速在招大引强、招新引优、招群引链上形成突破,统筹推进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和未来产业培育,在未来产业上,聚焦人工智能、新能源、量子科技等新兴领域,推动一批优质项目落地,催生一批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增长点。
作为无锡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承载地,近年来,滨湖该地标产业的影响力日益增强。根据最新发布的《滨湖合成生物产业创新发展规划》,滨湖将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合成生物产业体系,到2026年区域合成生物产业规模达到50亿元,年均增幅15%以上。
合成生物创新发展规划的发布,只是滨湖深化“产研融合”、发展未来产业的一个缩影。2024年,滨湖将开展前沿技术和重大研发需求调研,涉及合成生物、第三代半导体、氢能、类脑智能、量子科技、元宇宙等22个未来产业和新兴产业领域,旨在切实加强前沿技术研发和产业需求之间的深度对接。
聚焦产业定位,滨湖还在加速优化空间布局。在拓宽产业空间上,滨湖将新建300万平方米产业载体,精心推出一批以“园区 社区、生产 生活、楼上 楼下、基金 基地”为鲜明特征的产业科创空间,同时,持续抓低效产业空间清理整治,到2025年末新增3平方公里重大项目用地。
提升幸福感,
打造优质“滨式”幸福生活
风光优美、生态宜人、人文荟萃,这是滨湖宝贵的资源禀赋。
“十四五”以来,滨湖区坚定把生态环境作为立区之本。今年,在打造“靓丽太湖湾”方面,滨湖将深入打好“三大攻坚战”,在治水上“多措并举”,全面落实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1 5”专项行动方案,同步系统推进区域畅流活水工程,主要入湖河道总磷指标达到ii类;在治气上“微克必争”,推动空气优良天数比率再创新高;在治土上“标本兼治”,加强高风险遗留地块分类管控和重点地区污染监测,确保全域用地安全。
在美丽湖湾,也有美丽生活。今年滨湖还将持续强化教育、医疗等优质公共服务的供给,着力提升百姓家门口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在优化惠民保障上,持续把民生实事项目办到群众心坎上,加快区疾控中心、市九院新院区和荣巷、雪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全力支持市九院建设城市医疗集团、争创省级临床重点专科,聚焦“一老一幼”关切点,更好实现“老有所养、幼有所育”。在打造优质教育上,全面落实优化教育资源供给三年行动计划,深化与省锡中、华师大、南师大、金桥教育集团等名校的合作共建,打造更多具有影响力、认可度的滨湖教育品牌。在提升文化魅力上,大力推进“江苏省书香城市建设示范区”建设,实施“百千万”文化惠民工程,推出更多契合时代精神的文艺精品。
(邵旭根、徐啸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