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坏林草资源,要如何“赔偿”?
记者日前从天宁区获悉,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天宁分局、天宁检察院、郑陆镇共同打造的全省首个林业“固碳基地”于本月建成。该基地以扩绿、固碳、增汇为目标,全力促进“双碳”目标实现,为多元化生态修复提供了新路径。
“以碳代赔”破解生态修复难题
今年6月,一例林业生态损害代偿案件听证会在天宁区人民检察院召开,当事人因违法使用林地案件被处罚。听证会上,围绕当事人是否应就其破坏林地的行为承担生态修复责任、是否可以采用补偿碳汇损失的方式承担展开听证。
林业碳汇,是指通过植树造林、森林管理等措施,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物和土壤中,从而降低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为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天宁区引入“碳汇”修复理念,并出台《关于建立“生态检察 碳汇”工作机制的意见》,创新运用碳汇方式解决生态修复难题。
听证会最后,资规天宁分局、天宁检察院与当事人签订三方民事公益诉讼和解协议,当事人将通过缴纳碳汇补偿金的方式,在“固碳基地”内补植树木,弥补其毁坏林地造成的社会公共利益损失。
记者从天宁检察院了解到,以往对破坏林草资源违法行为的处罚,通常采用传统的生态修复模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种树不专业”,补植复绿需长期管护,且辖区林地珍稀,很难实现原地补植复绿,等等。现在,用“以碳代赔”方式弥补损失,将资金用于“固碳基地”建设,可以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
腾退工业用地 新增规划林地
“此次建设的是‘固碳基地’一期先行启动区,共34亩。”资规天宁分局副局长宋亚平介绍,该基地地处新沟河生态廊道沿线,南北长约2300米,东邻康养舜山小镇、西靠高标准农田示范区,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将腾退的“危污乱散低”工业用地用于新增规划林地,一期总面积约330亩。
在“固碳基地”内绿植栽种也有讲究,要结合现有河流水系及树木,充分考虑季节、林种、林层等因素,种植枫杨、垂柳、枫叶等高碳汇树种,逐步形成“四季常绿、色相季相分明”的特色景观,也为市民提供休闲观赏之地。此外,还要预留空白种植区域。
“固碳基地”建成后,如何发挥作用?宋亚平介绍,天宁区将“固碳基地”的规划建设纳入新一轮林保规划布局中,此举将破解天宁区林地碎片化、管理不集中、森林质量不高等问题;同时,推动“生态检察 碳汇”协作机制,为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开展生态补偿、生态代偿提供实施路径,最终实现生态修复目标。
打造天宁特色碳汇品牌 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固碳基地”建设,是多元化生态修复的创新之举。经过评估,“固碳基地”一期先行启动区固碳量将由过去的零提升至35吨/年,可为全区生态环境损害提供8个代偿补植区及公益代偿岗位。
依托京杭大运河(含老运河、关河)、横塘河等河湖及人工湿地等各类良好的生态资源要素,天宁区将以“固碳基地”建设为契机,构建布局多个生态廊道,并整合分散林地资源,形成林地储备库,在其中选择16个固碳增汇点,分期建设5个“固碳基地”,逐步形成东、中、西部三个固碳圈,打造天宁林业碳汇品牌,为助力“双碳”目标贡献天宁力量。
与此同时,天宁将强化资规部门与检察部门协同联动,深化“检源行”党建联盟,依托“林长 检察长”“生态检察 碳汇”协作机制,深入推进公益诉讼案件中的生态补偿、生态代偿,进一步提高公众对林业、检察工作的知晓率,营造全民参与、全民保护森林资源的良好氛围。(宋婧 蒋云峰)